明末:我的金手指是现代大国 第833章:苏武牧羊

北疆镇的清晨,薄雾笼罩着新开垦的农田。

魏昶君站在车站月台上,望着远处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农户们正在田间忙碌,有个老汉背后赫然写着标语。

大干一百天,开荒干亩田。

田埂上插着的木牌写着红袍生产队第三分队。

更远处,新建的纺织厂烟囱冒着白烟,女工们抱着布匹穿梭在厂房之间。

有个年轻工人是宣传部门的,如今站在脚手架上刷标语。

多纺一尺布,多为红袍做贡献。

墙根下几个孩子在玩石子,嘴里唱着新学的红袍童谣。

火车汽笛响起时,魏昶君最后看了眼这片土地。

移民村的炊烟与工厂的蒸汽混在一起,铁轨旁新栽的树苗已经抽芽。

张献忠带着一队士兵在站台维持秩序,有个小男孩挣脱母亲的手,跑来往魏昶君手里塞了个热乎乎的烤土豆。

车厢门缓缓关闭。

魏昶君透过车窗看见,晨光中农民们开始下地劳作,工厂的机器声隆隆响起,更远处还有勘探队的红旗在移动。

这片曾经荒凉的土地,现在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

火车加速驶出车站,魏昶君望着逐渐远去的北疆镇。

他想起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积雪的荒原,如今已是炊烟袅袅。

虽然建设才刚刚开始,但希望的种子已经播下。

铁轨声有节奏地响着,仿佛在应和着这片土地上忙碌的号子声。

魏昶君知道,下次再来时,这里大概会是另一番景象了。

火车在茫茫雪原上疾驰,魏昶君望着窗外掠过的景象。

新修的水泥路像灰色缎带铺在冻土上,沿途可见冒着青烟的砖窑,更远处的水泥厂高耸的烟囱正吐着白烟。

张献忠指着窗外。

“里长您看,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

顺着他指的方向,可见新建的工人住宅区,屋顶的红旗在风雪中猎猎作响。

青石子递过温热的茶碗,魏昶君也复杂的盯着眼前。

原本历史上,这个时期的罗刹百姓还在农奴制下挣扎,贵族老爷们住在暖炉旁,农奴连黑面包都吃不饱。

他沉默地望着窗外。

现在几个穿着厚棉袄的工人正在铁路旁检修轨道,见到火车经过时纷纷脱帽致意。

更远处的田野里,拖拉机正在翻耕冻土,突突的引擎声隔着车窗都能听见。

“去年这时节。”

张献忠感慨道。

“咱们的勘探队在这里搭帐篷过夜,还得轮流守夜防狼。”

现在铁路沿线每隔十里就有一座哨所,红袍军的巡逻队骑着蒙古马在雪原上奔驰。

有个哨兵认出专列,站在哨所屋顶用力挥舞信号旗。

火车经过一个新建的集镇时,魏昶君看见集市上人头攒动。

卖粮食的摊位前排着长队,有个老汉正用红袍元买煤,摊主笑着多塞给他两块煤饼。

“变化真大。”

“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个临时营地。”

魏昶君的目光落在远处一座新建的学堂上。

砖瓦结构的校舍十分气派,操场上孩子们正在雪地里踢毽子。

校门口挂着牌匾,用汉罗两种文字写着北海第一红袍学堂。

正当他陷入沉思时,火车缓缓减速。

汽笛长鸣声中,站台的石碑渐渐清晰可见,上面刻着两个大字。

北海。

旁边还有一行小字。

驻北城。

站台上等候的人群开始骚动,红袍军的仪仗队整齐列队。

魏昶君整理了一下衣襟,窗外这座新兴的边城,正在冰雪中焕发着勃勃生机。

火车缓缓停靠在北海站的月台前,蒸汽在零下四十度的空气中凝成白雾。

青石子下意识地攥紧拳头,目光悄悄投向魏昶君。

张献忠的喉结滚动了一下,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此刻却显得格外沉默。

站台上驻北城三个大字被冰霜覆盖,隐约能看见底下暗红色的底漆。

魏昶君平静地望着窗外,视线越过列队迎接的官员,投向更远处那片被白雪覆盖的丘陵。

几年前,他的胞弟魏昶琅就是在这里倒下。

那时这片土地上,罗刹贵族把流放犯扔到这里自生自灭。

如今冻土上立起了水泥电线杆,远处还能看见新建的水塔轮廓。

“里长......”

青石子轻声提醒。

“该下车了。”

魏昶君的目光扫过站台上的人群。

除了穿官服的,更多的是穿着粗布棉袄的百姓。

有个老汉手里攥着红布条,脸上冻得通红却依然挺直腰板。

更远处,几个黄头发的孩子扒着栅栏朝这边张望,他们脚上穿着中原样式的棉鞋。

张献忠率先推开车门,寒风瞬间灌入车厢。

他侧身挡住风口,复杂看着眼前。

“当年魏工带的三百人,现在活下来的都在这了。”

站台上的人群突然安静下来。

有个缺了只胳膊的汉子突然举起剩下的手臂高呼。

“红袍万岁。”

这声呼喊像点燃了火药,瞬间引爆整座站台。

他们的呼唤很像是几年前跟着魏昶琅来到这片荒芜的时候,这一刻,魏昶君恍惚像是看到了年轻的他们,也看到了年轻时候的弟弟。

魏昶君稳步下车,皮靴踩在积雪上发出咯吱声。

他看见迎接队伍里有个熟悉的面孔,那是魏昶琅当年的好友,现在鬓角已白,胸前别着枚褪色的袖章。

“里长......”

王启声音平静,满是风霜的面庞生出几分昂然。

“我们没给红袍丢脸。”

远处,新修的城墙在雪中若隐若现。

城墙垛口上插着的红袍旗猎猎作响,旗面上结了一层冰晶,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

驻北城的寒风卷着冰碴打在脸上,魏昶君跟着王启走在新建的木板路上。

这位中年官吏身形单薄,褪色的老棉衣袖口磨出了毛边,但行礼时脊梁挺得笔直。

“里长请随我来。”

王启的声音平静得像在说家常,自从魏昶琅走后,他对此地几乎算是事事亲历亲为,所以此地的一草一木,他都如数家珍。

“驻北城现有居民三万七千,其中两万是这两年新迁的中原移民。”

魏昶君望着道路两旁。

新栽的云杉苗排成笔直的线,树根处细心地裹着草垫。

几个孩子追逐着跑过,棉鞋在雪地上踩出咯吱声。

他忽然想起史书上记载的北海,苏武在此牧羊十九载,蓝玉曾在此大破北元王庭。

而今,汉人在这片苦寒之地扎下了根。


本章换源阅读
X